上课星期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在提到他的国家和巴勒斯坦人的交战时这样说,“我们进入战争状态了。”巴勒斯坦人同意,西岸的法塔赫司令Husayn Shaykh说:“这是战争”。
事实上,以色列人已经和巴勒斯坦人交战一年多了,但是他们的领袖最终承认这个事实,这也让大家更容易全面的分析这个局势。战争有明显固定的模式,下面的提供了对战争模式的一些观点:
- 各方寻求的目标(胜利和避免失败)本质上主要是心理上的目标。胜利包括把自己的意志施加给敌人(以色列希望它的邻国不要管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希望毁灭以色列),就是通过让对方相信它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失败意味着接受自己的目标是没有希望的。
- 要取得胜利,意志、坚韧和道德通常比客观的因素如经济、技术、军械、死亡人数或者联合国的支持票数更加重要。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后者能影响战士的情绪,这也就成为主要的原因。
- 只有在一方意识到它再也不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放弃这一目标时,才会解决战争。这通常伴随着明确的失败,或者军事的崩溃(如二战),或者内部瓦解(如冷战)。战略家Michael Ledeen写到,“在每一个我可以想到的情况下,和平总是在战争最后出现,那时总会有胜者和败者。胜者强加一系列的条件给败者,这些条件就被称作‘和平’”。
- 解决也可以因其它的原因而出现――比如,当较强大的敌人出现时。在担心到共同面临的来自德国的威胁时,英国和法国在1904年一起埋葬了他们彼此对对方历史的敌意。
- 相反僵局让冲突变得活泼,就是让双方都希望有朝一日胜利。德国人败的非常勉强以至于不能放弃他们之前统治欧洲的企图(一战中),所以他们又尝试了一次(二战),当他们彻底的失败以后,就放弃了这一目标。许多未决的冲突也在当今世界中若隐若现。1953年,朝鲜战争非决定性的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另一回合的战争仍然可能――除非朝鲜政权首先瓦解。伊朗和伊拉克的冲突在1988年结束,双方都不觉得自己失败,所以更多的敌意非常可能――再次出现,除非一方政权先消失。同样在阿以冲突中:阿拉伯在许多回合中失败(1948-49, 1956, 1967, 1970, 1973, 1982),但是从来都不认为自己被打败,所以他们继续回来再尝试。
- 外交很少可以结束冲突。很难有大型国际冲突是因为一个聪明的计划而被解决的。认为“和平进程”可以代替战争这种脏活的思想简直是幻想。再次,引用Ledeen 的话“和平不可能简单只因为一些外交大使访问就出现,不管有没有哈佛商学院的谈判的高级学位,大家都要围着桌子坐下来辩论一番”。经常听到的名言就是“军事根本不是解决之道”(比如前任参议员George J. Mitchell一再重复的)简言之,这句话绝对错误。
把这些战争的规则适用到巴以冲突上的确给我们一些有用的洞见。直到大约一年以前巴勒斯坦人一直取胜,现在以色列在取胜。
总理埃里埃勒・沙龙任职以前,以色列政治上分离,军事上士气受挫,逃避现实纵容空想(就像“后犹太主义”一样)。同时,巴勒斯坦人因为他们的成功欢呼雀跃。他们闻到战争胜利的味道了,就表现出了感人的毅力和极大的自我牺牲的能力。
一年以后,情况翻转。巴勒斯坦的暴力活动无意之间产生了的联合、动员和加强以色列人的影响。以色列贺泽利亚法政中心的Ely Karmon承认“恐怖主义方面的专家一直感到惊讶――我们中间有些人简直感到吃惊,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以色列民众表现出来了巨大的毅力、耐心和相对的沉着。”
相反,巴勒斯坦人的士气直线下降,亚西尔・阿尔法特的快要毁灭的领导班子感到绝望,自己把自己锁到了冲突之中,他们又不能取胜。
历史教训我们,在一方放弃之时,似乎无止境的屠杀便将结束。似乎不断增长的可能性,就是巴勒斯坦人正在到达那一点,暗示出如果以色列坚持当今的政策,就离胜利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