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法迪亚·加姆迪军官在希迪布济德省一个突尼斯小镇上扇了水果商贩穆罕默德·博阿齐齐一记耳光,由此引起的剧变使得三位阿拉伯独裁者倒台:突尼斯的本·阿里于1月14日辞职,埃及的穆巴拉克于2月11日辞职,而利比亚的卡扎菲于10月20日被杀。(除此之外,也门的萨利赫也于11月23日辞职,但看起来不像是要离开职位,而更像耍紧抓权利不放的计谋。)
针对这一耳光的三方面观察:首先,这令人想起发生在1827年4月29日阿尔及利亚的扫帚事件。当时阿尔及尔的总督(该地区的土耳其长官)侯赛因·本·哈山用扫帚打了法国领事皮埃尔·戴沃。法国政府利用这个插曲在之后的三年继续侵略着整个阿尔及利亚,并且又继续驻留了132年之久。假使扫帚事件是伪造的,可是一年前的这一耳光却是千真万确—相像之处乃是这一击。
其次,这一耳光证实了197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爱德华·洛伦茨教授一篇学术论文中提到的蝴蝶效应的理论,"在巴西的蝴蝶煽动的翅膀会引发德州的龙卷风吗?"这就是:远处看似微小的举动会带来重大并难以预测的后果。
最后,过去一年的这些事件可以让我们把'穆斯林人民是宿命主义者'的意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如1983年我在关于前现代生活的评论中写道:"尽管阿拉伯术语把穆斯林民众比喻为被牧放的群羊,体现着他们的被动性,可是他们更容易被视为动物,总是显得温顺且满足,只是偶尔会抵挡权威反抗一下。除非在一些重大危机的时刻,不守传统秩序的事是很少发生的,即使这样也足以使穆斯林领袖为此担忧。" 其实,那些领袖不应该低估这些民众的易变性。